真实的表达,真诚的沟通 (一)

在2021年七月,我参加了一系列E.T系列 ( Effectiveness Training by Gorden Training) 的工作坊和讲师课程学习,在过程中对我自己如何沟通交流和面对冲突有很大的帮助,其中最大的触动是打破了我对教育,对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观念。特别是许多方法和价值观也解答了我以前在面对孩子时的困惑。这次的学习让我看到沟通和表达作为一个工具是需要学习如何使用它的,让我对于未来的教学和沟通交流有了更多的信心。同时E.T吸引到我的原因是它根基在人本心理学,理念更加包容开放,更加着重互动和实践,关注每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学习真实的表达,真诚的沟通。

从事艺术教育开始,我会把自己目前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记录下来,从书籍、专业人士、经验中慢慢总结找到答案,我把这些文字整理下来一起分享,但这不是一个专业学习资料。更多的是分享如何打破自己以往的观念认知,不断成长学习的过程。

左:“权力” 右:“结果”

cr.The Center of Leadership Study


 

老师得放下权力和权威

才能更有效地和学生相处

在学习E.T以前我一直认为教师和孩子之间是不可能做到不用权威的,即使是我在课堂纪律上已经是比较开放了,还是会下意识用权威去处理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比如有孩子在课堂捣乱,我也会习惯性用警告和威胁的方法去沟通。拥有权威本身没有问题,依赖权威才是问题所在。因为最根本的是我不知道,如果不用权威要用什么去沟通?

用权威去管教孩子已经是成为一种太过于习以为常的方式,当我自己去回忆我自己小时候被权威管教的记忆,最多的感受是一种反抗和讨厌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背后我挖掘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老师、教育者、成人对我产生的影响,以及我是如何无意识地把这些记忆经验当做理所当然存入我的记忆库中,变成我思维模式的一部分,变成我对自己的枷锁。在权威感这个主题上对我很大影响的人有我的外婆,因为外婆是一个严厉的小学教师,权威感很强,我和外婆常常因为写作文没有在段落前空两格这种小事吵架,让我觉得所有的老师都是这么严厉教条,好像丝毫没有第二种可能性,每一个行为都是规定好的,也让我小时候喜欢和外婆做反抗,故意去反对她,去反对各种权威和规则。从而也让我小时候对老师这个职业产生很大的偏见,我没有见过一个平等、尊重、有感染力的老师,我也不知道一段互相激发、积极、双向交流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子的,让小时候的我习惯了用一种警惕和不屑态度来保护自己不被权威影响,慢慢给自己戴上一副“有色眼镜”。

所以权威的局限性和危害我自己在童年深有体会,E.T中也提到当老师使用权威的时候,学生通常的应对机制是叛逆、撒谎、报复、打小报告、欺凌别人等等。孩子在幼年时期被权力管教,无法反抗只能服从,这些情绪积压到他们可以反抗的时候,就会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抵抗,我们很多时候还不知道为何孩子会有这些愤怒。有一部分孩子内心更加敏感,他们不会选择直接反抗而是选择其他的方法,有的孩子还会表面上屈服和让步,内心不屑;有的孩子会变得悲观谨慎,不敢尝试任何新事物,只愿意走别人给自己规划好的道路;有的孩子也会直接逃避,不去上学,逃离让他难受有压迫感的环境。

老师依赖使用权威,还有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直接影响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慢慢变得紧张和对抗、没有了温暖、快乐,信任、真诚。在这一点我自己小时候也有所体会,我和老师们几乎没有真正地说过心里话,每一次的对话更多的都是被老师说教和审问,自然而然对老师产生排斥,她所教授的科目我也没有兴趣。

所以如果我们不使用权威,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和孩子沟通。我自己认为在E.T中所教授的每一个方法都是去权威的沟通技巧:“积极聆听” “我信息” “第三法” 等等,因为每一个沟通方法的底层逻辑都是相互尊重,双方舒适,这本身就是一种平等,没有你高我低。但它和溺爱不一样,因为这些方法没有输家,我尊重了对方,但我也没有委屈我自己,对方也尊重了我,但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需求。这是我在E.T学习中对“权威”的认知上很大的改观。


由Arnold Sundgard和EricCarle在2010年创作的绘本

《小羊和蝴蝶 The Lamb and The Butterfly》

讲述一只想要自由飞翔的蝴蝶和想要它留在草原的小羊产生冲突的同时如何互相尊重的故事

 

回到最初、最真实的需求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有时会不知所措,通常是产生冲突的时候,这种冲突有时候是我和孩子之间的冲突,有时候是孩子和孩子之间产生冲突了,我作为成人老师需要有效回应,所以如何解决孩子们之间的冲突确实是我以前的一个困惑。比如有时候孩子们会互相排挤,在课堂分组的时候故意不和一个孩子一组;有时候会有两个孩子因为不小心打到对方而拌嘴;有时候孩子们会有价值观冲突,比如一个孩子觉得男孩是不能用粉色的,这是一个很娘的表现,另一个孩子反驳他,两个孩子吵起来。这些情景中都是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出现的场景,甚至每一天都会有,而我过去面对这种冲突的方法也不是我认同的,只是我不知道如何有效回应。

在E.T的学习中,先用“行为窗口”(Behaviour Window)将行为分类,确认了问题归属后,在进行相应的回应。我自己发现在确认“谁拥有问题/困惑”(Who Owns Problem)后,很多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一半了。比如有时候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习惯画画的时候抖腿,以前的我认为是这个孩子做得不对,你怎么能抖腿影响大家画画,而其实真正拥有困惑的是我,是我受到了他抖腿的影响,是我不接纳他抖腿的这个行为;比如有孩子互相吵架了,其中一个孩子说“我很讨厌他,我再也不和他玩了。”,以前的我会着急觉得我需要帮助他们,我作为成人要好好引导孩子们之间的关系,但是真正拥有困惑的不是我,而是孩子,我作为旁人是没有情绪的,是孩子正在陷入这个烦恼中。一旦我清楚了到底拥有烦恼后,对方的需求也能看得更加清楚。

在“对方拥有问题”这个部分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案例:一个孩子因为对方不和自己玩了,觉得自己被排挤,收到了伤害,于是产生讨厌对方的情绪,觉得对方做得不对,不愿意道歉,不愿意和解,想要从此不再交往。当时面对这个情况的时候我自己不知道如何面对,只能用劝导,说教的方式去劝孩子不要在意,一切都会好的,这些话语更像是一种机器式的安慰,反而不会让对方感到理解。于是我把这个案例带到E.T课堂询问,在和导师用积极聆听(Active Listening)的方法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意识到这个孩子内在的需求是一种不想要被伤害,自己也想要变得强壮的愿望。

看到这个需求后对我自己的观念有一个很大的冲击,我也意识到太多的时候我没有真正解读到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而是用在自己的逻辑去自以为是给对方我认为的解决方案,我们自认为正确的解决方案,有可能对方感受到不是被懂得而是被你说教而已。在对方遇到困扰的时候,陪伴、倾听;将每个人的责任还给ta自己,帮助ta看到最真实的需求,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电影《LUCA》中,看到Luca和Giulia一起看书而生气吵架的Alberto最真实的需求是

想要和Luca维持亲近的朋友关系,

害怕像失去爸爸一样失去Lu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