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帮助孩子去发现自己的视角”
通过六月和摄影师郭鑫慧的工作坊,我们发现对于儿童这个主题,其实还有许多的内容可以分享。这一次的对谈里,作为两位对儿童视觉有十分浓厚兴趣的成人,我们放松下来聊聊了许多平时有关儿童的观察。
对谈嘉宾
郭鑫慧 (锅锅)
自由摄影师,设计美学博主
微博自媒体:FINEWE
个人公众号:锅锅的相册
A:今天刚好有聊到你说最近和你妹妹有接触,有蛮多不一样的感受,可以多说一点吗?
郭:是我一个阿姨的女儿,现在读四年级十岁。这两天因为我住在阿姨家,和两个妹妹也有比较多的接触。接触过程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你对儿童这个阶段的一些理解好像更深点。
以前你总会去强调她的纯真。但是我现在感觉到,孩子其实有自己的思考和智慧。不能说以纯真或者懵懂无知去以偏概全,我觉得他们是有这种智慧和天性。
A:是的,孩子是很有自己的智慧的,有发生什么让你体会到这种天性吗?
郭:比如说我们前几天一起去熊猫基地,因为有点赶时间,入口离熊猫基地比较远,我们直接坐了游览车。过程中妹妹说“姐姐我们下来的时候走路好不好?因为这个车开得太快了,不能好好去看这里的风景。”
哇,我真的那一刻就被打动到,就是觉得这是我现在这个年龄段我也觉得很珍贵的一句话,就是你要静下心来去欣赏。因为我们平常都是很快的速度,我就觉得她才十岁诶。通过这些会觉得说,你应该更加的重视孩子的自己的思想,应该退出自己作为大人的这种视角,你需要怎么做。孩子有的时候语出惊人,反而是自己没有意识到。
A:有些话我们觉得好有意思,孩子自己其实觉得很平常。
郭:包括昨晚我和妹妹吃面,她说现在不喜欢自己的班长,他们还写了信给班主任希望换班长。我就觉得小孩子能有这个意识很难得。我以前在这个年纪的时候,没有这种自我意识这么强,可能有,但是不会体现得这么强。你不能觉得她们很幼稚天真,我觉得到了某个年龄段他们的智慧的启迪,是能反作用到给成人的,一是让你去思考孩子本身的这种天性的发展。二是思考你生活的感悟。
A:那我感觉你讲的这个有点像跟小朋友相处的时候,你就去捕捉他的那种有灵气,有意思的观点和视觉。但也不是“捕捉”吧,因为“捕捉”听起来太有动机。
郭:对,动机太明显了。我就是“感受”,因为我自己也是挺敏感的,在生活中有很多感受。
A:但我观察到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成人没有那么敏感,他们对小孩的这种想法、语言思路和表达,他们就不会当回事儿。
郭:对,就是他们就会直接跳过。
A:因为你说这个我就想到,有一次我在买咖啡,那咖啡店有一个咖啡杯陈列,放了一杯咖啡在那里,但那里面没有水。有一个小孩路过,她就是好奇,随手拿那个咖啡杯可能晃了一下。然后她妈妈就突然很凶,说你干嘛呀,怎么拿咖啡呀?那个小女孩就很委屈地解释说“不是的,这个里面没有咖啡,我只是想拿来看看。”然后她妈就直接说好好好知道了,知道了走走走走走。
我一般在外面遇到,我会觉得有点难过,难过的点是本来是有机会去互相理解的,但是我不是在指责这个妈妈,因为我知道带小孩大家都会有这种时候,也很正常。
所以你刚刚说的你观察到的这些点,其实我很能够感同身受。因为我平时上课也其实就在观察这些小孩。但是有很多时候他们这些感觉和情感就是会被忽略的,艺术就是帮助大家表达这些情感。
郭:就像我之前说的大家这种教育的概念和意识,怎么去引导孩子,可能还是欠缺吧。对于大部分的父母来讲,大家可能还是有偏见觉得你不应该随便动手动脚。孩子的探索会被误解成你在捣乱,以一种大人很强势的这种身份去评判。
可能在你刚才说的那种特定环境下,他们确实是匆忙地赶路,但是小孩是不会想着我是匆忙的。
A:对对对对对,她意识里面没有这个东西,她们没有时间的概念。
郭:或者说小孩匆忙感也有,但她不会像大人那样子。因为小孩恰好就被咖啡杯吸引了,她就会先捕捉自己没有看过的东西。
大人有时候有规划性,有一个目的。所以我在摄影课想强调说孩子对摄影这种目的是不一样。因为大人他想要拍好照片,想要的往往就是结果,这个思维会干扰他。
我觉得可能对于新的一个摄影者来说,他需要引导,因为他刚开始脑子没有概念,是可以参考好的作品,但是你不能被它给束缚掉。模仿只是一种阶段,我不排斥模仿。你应该通过这些作品来打开自己的心,去发现自己摄影的视角。我觉得这个才是一个好的摄影者。因为他能体现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一直模仿。
A:我感觉模仿是大家的天性。其实小孩儿很多行为都是在模仿其他人,他自己意识不到。他也不是说故意要去模仿谁,有时候小孩看到什么画,他就会去下意识地去模仿那幅画,主要是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做。
所以最开始构想工作坊的时候,其实最重要的是,完全让他减少下意识模仿的那个东西。所以我们最开始也没给孩子看什么东西,没告诉他“你要像这样拍”。
郭:但实际上我们还是准备了道具的样品。
A:对,因为那是道具。我觉得道具的意思就是给他们增加一个故事性和趣味性。因为你完全把相机给他,你说拍吧,他也会懵。但是我觉得只是小小的引入,孩子们之后也没有说完全在拍道具,有的拍那个KFC拍得可起劲了。而且他的照片里有很多陌生的小孩这样看着镜头,特别好玩。
郭:这次影像给我的惊喜就是在于说的确很多都是小孩自发的。我一直觉得挺好的,包括手挡住镜头的四连拍,有点像艺术作品。有的人会说你这照片都挡住镜头了,这啥玩意儿啊,但是我们是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他,觉得说哎好有意思哦,他就是没有用过这个相机,所以他这种天然地产生了一些小错误,我觉得这种小错误是美丽的。
A:这些东西都是要去保护的。其实当时我在现场,我也有一点着急,我就一直跟他们讲,我说手指不要挡镜头。但我当时也有做准备肯定会有几张是有手指头的。
郭:因为当时我们有目的在,因为胶卷很珍贵,不要瞎拍了。但是后来想想其实无所谓。你就是瞎拍拍也蛮好的,就是给孩子这个机会去瞎拍。
A:对对对,我在想瞎拍的本质是什么?瞎拍的过程其实是让他们去看。因为我觉得说为什么小孩儿要学画画,学摄影。因为他从来没有一个机会,一个特定的机会和场景,有个老师告诉他说你现在什么事都不用做,你就是看你就是睁大眼睛看和感受就好了。然后那个表达就会在看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出来。
我觉得这次工作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有意识地看”很好的例子。因为孩子们拍的过程中,他们看得很仔细的。比如说其中小朋友拍KFC的时候,他就看得很认真,就看肯德基里面的每一个角落,看垃圾桶,看消毒台,看地上的砖。所以我觉得就是“看”的过程对他们来说比较重要,学会“看”是创作的基础。
郭:对,所以我觉得还是给孩子更多机会吧,比如这次工作坊,我们设计道具的目的也是引导孩子,你可以通过道具的镂空洞洞去找到不同的视角。我觉得摄影就是在帮助孩子去发现自己的视角。
A:对,就是儿童视觉。看这些照片我也一直想起杨德昌的《一一》里面的儿子洋洋也是一直拿着胶卷相机到处拍,拍了很多人的后脑勺和一些看起来失焦的照片。洗出来的后被学校老师发现,就翻洋洋照片说,“这什么东西啊,哦,我懂了,你这个是艺术啊。”然后把洋洋的照片分给学校的人看这样子嘲笑他。但是洋洋的照片很有趣,他拍人的后脑勺是因为他怕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后脑勺,所以他拍给大家看。其实这个就是很棒的儿童视觉的展现。
郭:对,你说这个有点像我之前拍过一个系列作品,叫桂花味烧烤。就是我就拍了一些小朋友在那里在做“烧烤”,他们把石头和树叶摆起来当作是烧烤,最后还把树枝放下去说我们的烧烤烤焦了啊。
如果换作别人在场,他们可能会觉得你堆这个做什么呀就跑了。但是我看到他们拿大自然的东西去创作理想的一个场景,很可爱,于是把它记录下来。大家会觉得很惊喜。其实它很常见的,我们就需要这种眼光去发现。
我觉得好的摄影作品就是因为它提供给观看的人一个新的角度。原来我们看似很普通的生活也可以这样过,在重复中产生一些新的东西。
A: 是的,而且孩子就是很直接,不会想太多,想到什么就直接动手做,就像这个“烧烤”其实是很有创意的,但是成人有时候就停在计划的阶段,不会动手。
郭:小孩的思维还没有复杂的角色,成人就是想太多。会考虑后果。你就会没那么勇敢。
我想起以前我发过一个图,是我大学同学他在小学的时候她给别人写同学录,写的是”我和你玩得不好,所以后会无期了,拜拜。” 就很真实。我们谁敢说这个话,为什么我发出去微博网友为什么反响这么大?就是因为小孩大家会觉得小孩好直接。我觉得很难得有这种勇气,因为现在我们不可能随意地承认了。
A:确实,这种天然的表达很好玩的,我也在想教孩子艺术课的重点真的不只是教会如何画素描油画,而是去抓住这些特质,从每个孩子已有的天赋去引导出更多的可能性。
郭:所以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家长,就是各个年龄段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对于孩子给予更多的尊重。
还有一个我想说的是关于绘本的事情。我问阿姨,妹妹现在还看绘本吗?她说早就不看了,都十岁,四年级了。我其实没有太去反驳她的话,因为我觉得一方面理解家长这么说。但是我后来一想身边有的朋友,这么大了,还热衷于去看小孩子的绘本,甚至绘本上都写着阅读年龄三到六岁。一般家长可能就会根据这些标签认为,我到什么年龄就要去做什么事情。但反而为什么有些人他能够不一样,因为他打破了这种限制。
我觉得去理解事物,不仅仅是绘本,一个人如果能用开放的心态去看待,那么他在任何年龄段都可以从一样东西上获取能量。
A:是的,这个也很重要。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做一些稍微多几节课摄影的工作坊,因为影像其实很多方式,其实有很多可以玩起来的东西。我蛮期待的。
郭:嗯嗯我也很期待去发现更多的可能性